
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(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、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)成立于1964年3月,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。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、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基地之一,承担国家肿瘤防治重任,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及港澳台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,学科地位、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。
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(肿瘤学)、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国家新药(抗肿瘤药物)临床试验研究中心、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;是广东省癌症中心、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的依托单位。主办英文学术期刊 Cancer Communications(《癌症通讯》杂志),多次入选"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"和"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";2014年被SCI收录,目前影响因子16.2(JCR 2022),在JCR 肿瘤学分类中位于Q1区,在亚洲综合肿瘤学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。
中心以优秀的文化引才、聚才,凝聚高水平的医教研队伍,现有硕士生导师284名,博士生导师186名;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、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人才10名。
中心现设有越秀、黄埔两个院区,实际开放病床数2152张(越秀院区1505张,黄埔院区647张),门、急诊量153万人次,年住院量达18万人次,医疗业务量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。医疗技术水平领先,拥有软硬件条件亚洲一流的放射治疗中心、开展多个专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;1998年率先在全国推行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,组织制订各大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;近五年,逾71项来自临床一线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,被全球肿瘤诊疗标准与指南采用;为广大肿瘤病患提供个体化、最优质的诊疗服务。
中心是国内培养高层次肿瘤学人才的摇篮之一,为全国尤其是广东省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肿瘤专科人才,自1964年起卫生部委托开办全国肿瘤临床医学进修班,已为全国培养了5000多名肿瘤专业技术人才,其中部分人才已成长为全国各地学术带头人及骨干。主编肿瘤学国家级规划教材——《临床肿瘤学》《肿瘤学》。中心于1990年开始探索肿瘤专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,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“老牌”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。自2014年9月获批国家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来,现拥有10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,为社会培育高素质、同质化优秀医学人才。
中心作为我国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研究机构,发挥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优势,科技影响力稳居"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"(肿瘤学)前两位。先后获得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、863计划项目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资助。2022年中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;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109项,资助金额达5745万元。近年来,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62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,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、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、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2项、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7项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、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3项。在反映全球科研机构高水平论文产出的2022年度自然指数排行榜上,中心位居全球癌症中心第四位。
中心建立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伙伴网络,成果丰硕:与全美肿瘤专科排名第一的德州大学M.D.安德森癌症中心(M.D .Anderson Cancer Center)结为姊妹医院,基于与我院的长期友好合作,该院荣获"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"。先后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、英国华威大学、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医师学院、荷兰Erasmus医学中心等世界先进的癌症防治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,共同开展多项国际合作项目。
中心通过优化管理体制,推进软硬件建设,建成了就医方便、流程合理、宾至如归的花园式人文医院;继承"诚实、友爱、敬业、创新"的文化因子,形成爱院如家、团结奋进、开拓进取的幸福同心奋斗文化,多次荣获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称号。
中心现正积极推进天河院区的建设,期待以一流的设备、精湛的技术、优雅的环境、科学的流程为国内外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文医疗服务,早日建设成为世界顶尖肿瘤中心。
医院实际开设床位1488张,拥有日立7600/7080/00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、罗氏E170/411/602全自动免疫分析仪、法国Vitek-32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、美国Bactec9050血培养仪、美国BD公司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、美国DIGENE公司DNA杂交捕获仪、日本京都公司AX-428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、美国IRIS公司iQ200/iQ200-plus尿沉渣分析仪、Sysmex-XE500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、日本SysmexCA-7000和CS-5100纤溶/凝血分析仪等医疗设施。
一、2014年研究成果
1、由马骏、赵充等人完成的《鼻咽癌个体化治疗研究与应用》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、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进步奖一等奖。
2、由朱志华(第五完成人)、戎铁华(第十二完成人)等人完成的《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相关技术的系统研究及临床应用推广》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(第四完成单位)。
二、2015年研究成果
1、由马骏、赵充等人完成的《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2、由黄岩(第四完成人)等人完成的《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、产业化和推广应用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(第三完成单位)。
3、由徐瑞华、万德森等人完成的《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研究和应用》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。
一、医院主办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JournalofCancer(《癌症》杂志),多次入选"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"和"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"
二、主办国内科普报纸《防癌报》。
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广东省重点实验室、国家新药(抗肿瘤药物)临床试验研究中心、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、博士学位授权点、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。
医院设有内科、神经外科、胃外科、鼻咽科、放疗科、头颈科、胸科、肝胆胰科、骨与软组织科、结直肠科、泌尿科、乳腺科、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、血液肿瘤科、儿童肿瘤科、重症医学科等科室。
国家重点学科:肿瘤学。
一、优势病种:淋巴瘤、肠癌、胃癌、肺癌、乳腺癌、鼻咽癌、头颈癌、睾丸癌、膀胱癌、喉癌、甲状腺肿瘤、口腔肿瘤、涎腺肿瘤、鼻腔及副鼻窦肿瘤、鼻咽纤维血管瘤、头颈部皮肤肿瘤及脉管瘤、眼肿瘤、肝癌、胃癌、胰腺癌、胃肠间质瘤、黑色素瘤、软组织肿瘤、结直肠癌肿瘤、小肠肿瘤、腹膜后肿瘤、乳腺癌、岩斜区肿瘤、丘脑肿瘤、脑干肿瘤、脊髓肿瘤、恶性淋巴瘤、白血病、神经母细胞瘤、肾母细胞瘤、肝母细胞瘤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、骨和软组织肉瘤、尤文氏肉瘤/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、生殖系统肿瘤、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、视网膜母细胞瘤。
二、优势技术:支撑喉镜下CO2激光喉癌切除术、大面积缺损的修复重建手术、化学药物注射法治疗头颈部脉管瘤、诱导化疗靶向治疗、同期放化疗+手术+放疗、鼻咽癌的挽救性手术治疗、颅面联合根治性手术、无水酒精瘤内注射、腹腔热灌注化疗、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(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)、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等新技术、骨盆肿瘤和骶骨肿瘤的切除和重建、复杂颅底沟通肿瘤及前方侧方入路椎管肿瘤切除手术。